“子曰:君子”相關的論述在儒家經(jīng)典中較為常見??鬃訉τ诰佑兄T多闡述,如“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”,意思是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,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,強調(diào)了自強的重要性;又如“君子有三戒,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”,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,對君子在不同階段的道德修養(yǎng)提出要求。 在孔子眼中,君子并非特指達官貴族或某一性別,而是從道德方面論述,應是一個有道德、有修養(yǎng)、具備完整人格和高尚思想,能給身邊人樹立好榜樣從而推動民族發(fā)展的人。同時,比君子更高要求的是“圣人”,但在當時的環(huán)境下,孔子的教育以培養(yǎng)“君子”為導向。 “子曰:君子”在
《論語》
中頻繁出現(xiàn),構建了孔子的“君子”思想體系,反映了孔子對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期望。